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美国自然文学——感触与我们平行的世界
时间:
2014-05-30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黄里
“今夜没有月光,在缥缈浩瀚的大海上,秋季的天空中泛起点点寒星。”上世纪20年代的某一天,美国作家亨利·贝斯顿决定把自己原定两周的停留时间延长到一年,他要和科德角海滩共度一个四季。他被那里的沙滩、潮涌、飞鸟与日出日落、星座的起伏所吸引,他在那里看了一年,也记录了一年,留下了散文集《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一年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上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一。
美国自然文学多以散文、日记体出现,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描述作者亲近自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自然文学自成一派,形成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呼唤人们回归荒野,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寻找精神等特色,又因为其特有观察记录对象,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魅力。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自然文学获得了在文学中的地位。
梭罗的《瓦尔登湖》可能是最早来到中国的美国自然文学传世之作,此后如《夏日走过山间》《沙乡年鉴》《加利福尼亚的山脉》等等陆续进入中国。《遥远的房屋》在美国首次出版已经过去近百年,2007年,文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程虹翻译的中文版面世。程虹还翻译了《醒来的森林》(2004)、《心灵的慰藉》(2010) 及 《低吟的荒野》(2012)。2012年,这4本书辑成“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出版。
自然文学也被称为环境文学。许多人喜欢引用贝斯顿书中的这句话来批判现实生活,“如今的世界由于缺乏原始自然而显得苍白无力,手边没有燃烧着的火,脚下没有可爱的土……”而笔者更喜欢这样的句子:“我可以观望海浪达数小时之久,赏玩它那狂野的表演……”阅读自然文学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作者细致的、白描式的记录让我们有机会进入作者记录的世界,无论是大海,还是森林。透过书本进入自然已经足够,不用把自己的心绪又拉回城市的喧嚣、天空的雾霾,这才是阅读自然文学带给我们最简单的愉悦。
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已经成为一个跨越百年的流派,对自然的观念因作家的不同而不断丰富。一些人认为,自然万物是神灵与人类心灵沟通的媒介,离不开人类的观察与利用;也有人认为自然是纯粹的,比如梭罗就认为,自然具有独立于人、与人无关的存在价值。贝斯顿也认为,“在一个比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古老而复杂的世界里,动物生长进化得完美而精细,……它们不是我们的同胞,也不是我们的下属;在生活与时光的长河中,它们是与我们共同漂泊的别样的种族……”
有人说,中国也有自然文学的传统,比如,历朝历代都有一些隐士,他们回归山岭,脱离凡尘,但“悠然见南山”的文学表达不是与自然的深度交流,不过是借景寄情,这中间更多的是一份不能入世的“不甘”。而美国自然文学表达的是平行,是一个个没有被观念绑架的自然空间。在当代,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作家们往往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与自然平等交流的作品很少,普遍带有“少一点乐观,多一点忧患”的环保意识,而与自然有关的散文集又多以游记、抒情为主,少有客观记录式的自然描写。因此,阅读美国自然文学能带给我们更客观的自然体验。
还记得多年前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也产生了许多人一样的“理想”,找个时候远离尘嚣一次,或者按流行的说法“做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不然,与大自然的亲近未必只是一次逃离,而是一个随时可寻找的观察与记录。程虹在4本自然译丛的序言里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我承认,在这个信息发展极其迅速的时代,当人们一路狂奔,急于抵达终点时,我的行动很慢。”或许,这样的节奏才是合拍的。我们今天阅读美国的自然文学,也需要放下躁动,先来一个深呼吸。
上一篇:
阎连科:书写灵魂与现实的共建
下一篇:
似锦繁花皆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