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似锦繁花皆有时
时间:
2014-05-30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简霞
有位女作家评价《繁花》,说只有老男人能写出这样的书,这是秋天的书。看罢,不禁莞尔。
虽说“成名要趁早”,但其实世间很多成长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很多事不到时间不会懂,也成不了。如果早20年,《繁花》一定不是现在的秋天味道。
1952年出生的金宇澄,是上世纪80年代便出道的作家。但20年来,金宇澄没写小说,一直安静地当《上海文学》的编辑,因为“做一个认真的编辑,容易有挑剔心理,职业习惯就是不断地审视稿件,而写作则需要每天鼓励自己。”快退休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金宇澄开始在网上用沪语写老上海,没想到竟然写成了一道风景,写出了名。
《繁花》是上海弄堂里飞出的文学花。《繁花》的故事从阿宝、沪生、小毛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少年展开,通过三人的社会关系辐射开去。30万字里,一个上海,两个时空,叙事交替,传奇迭生:“文革”前后的底层生活暗流涌动,有滋有味;90年代声色犬马,流水席里觥筹交错,活色生香,人情澎湃。
上海之大,无奇不有。《繁花》之奇,在于别开生面,退到了传统“话本体”的语言表达。全文以沪语行文,用“苏州说书的方式”,“由一件事,带出另一件事,讲完张三,讲李四,以各自语气、行为、穿戴,划分各自环境,过各自生活。”对话不分行,标点简单,放弃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在不动声色中将上海30余年惊心动魄的蜕变忠实呈现。
之所以如此安排,缘于在这位资深文学编辑眼中,当下相当多的作品如不列出作者名字,看不出是谁写的。但文学“必须强调个人特征”,既然西式面包很多,那他便给读者煮一碗传统话本的“面条”,当然“可以用橄榄油”,因为这里是上海。
与北方不同,上海人家的里子,无论多么华丽时髦,抑或多么琐碎卑微,都充斥着人间烟火气。《繁花》也不例外。小说讲的故事大多是金宇澄从饭局上听来的。插过队,当过工人,金宇澄有不少底层圈子的老朋友,他把这么多年饭局中耳闻的有趣故事集中起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少男少女目击上海马路“破四旧”,剪小脚裤,家里兜底翻,“扫地出门”……到九十年代,全民经商炒股,小保姆进城,理发店变身发廊……一个个欲望、梦想与迷茫的故事,无意中就呈现了生活的真相和城市的内在纹路。
——陶陶和小芳很恩爱,他们同居了。后来小芳不小心从阳台上掉下摔死,警察拿出她的日记,里边都是小芳在骂陶陶,几月几日没交房租,几月几日在干吗……陶陶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是这样。
——小毛临死前,他妈妈问他要股票账户和密码,要他签字把家里的房子过户给侄子,因为房子是租赁房,不办的话,他一死,国家就收掉了。但当时小毛还不知道自己得的是绝症,一直以为自己不会死。问完以后,他妈妈就跑到外面抱着电线杆大哭……《繁花》如其书名,书中走动着一百多个人物,他们的故事像花朵一样在上海开放,散发出奇特的气味,让捧读的我们默然沉醉,拍案惊奇,同时感受凋零。人生如花,花开花落终有时,这《繁花》终究是苍凉之花。
看过花落的金宇澄,隔着时光的舞台,用艺术的慢镜头,把花开的模样重新演给我们看,让我们体察到生活的质感、人的状态,还有我们疏忽的东西——或温暖或酸楚或荒诞。《繁花》里有一段是金宇澄的知青经历:从上海去黑河的火车上,到铁岭站,大家下去打水洗脸,然后火车开动了,一个女孩子跳上车,发现车门口都是陌生男孩子,有点难为情,想下车再换一个车门。没想到跳下去,不小心掉进月台的缝隙里,一条大腿立刻压没了。后来,女孩成了独腿女人,无法下乡,恢复了上海户口。大家听说,流露的都是羡慕:“她能够回上海,有上海户口了!”
六旬金宇澄说,“如果这个题材(《繁花》)在20年以前就写掉的话,我还没有把人生看这么清楚。”这人生便包括了这独腿女人的荒诞吧。
上一篇:
美国自然文学——感触与我们平行的世界
下一篇:
梁恩明的文学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