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借力灾后文物抢救保护 观音阁和三苏祠动起“大手术”
时间:2013-08-23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陈四四

  雅安观音阁、眉山三苏祠,相隔百公里,却在8月22日,同时开始“大手术”。随着我省芦山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来数十年来第一次全面维修。明年上半年,它们将以历史原貌出现在世人眼前。
  “病危”观音阁:拆了再还原
  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绿色的遮拦网,记者眼前的观音阁已经被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等待着文物保护工人为它“动手术”。由于已不能进入,记者只能通过照片看到现场内部的状况。数十根木柱以各种角度,内外拱力支撑着观音阁建筑体,为术前的“病危老人”保平安。“这是茶马古道上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也是雅安城区唯一幸存的明代建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专家王小灵说。观音阁建于明代洪武17年(1384年),建筑精工,造型优美,整个建筑不见钉铆。因历经几百年风雨,出现一些垮塌、损毁现象。由于几十年没有进行过全面维修,建筑病害严重。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重病”在身的观音阁再受重创。屋顶出现大面积垮塌和漏雨现象,上檐西北翼角垮塌,整座建筑向东面倾斜,部分地基也出现沉降,急需进行抢救保护。
   雅安市文物局古建工程师李直祥告诉记者,此次将对观音阁实行全落架维修,从上往下依次拆除屋脊、椽子、檩子、柱子等各种构件,整治好地基后再从下往上重新搭建。据悉,有病害的原材料,将通过环氧树脂浸泡、铁箍加固等处理达到可用强度后使用。原材料无法恢复的,会局部更换构件。
  “重病”三苏祠:除蚁除病根
  位于眉山市城西的三苏祠,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故居,游人众多。昨日,三苏祠却关闭了大门,各处建筑周围搭建着脚手架,游人已不能进入。
  三苏祠20多处建筑看起来完好,其实内部却受损严重。据王小灵介绍,由于40年没有进行大修,三苏祠的内部结构在地震中已经震松,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比如,那些倾斜的梁架,经测量已倾斜了20厘米。
  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吕崇平指着一根柱子让记者看,只见表面坑坑洼洼。“这是被白蚁蛀坏的。”他说,眉山气候比较潮湿,木建筑很容易衍生白蚁。白蚁总是从里往外咬坏木材,所以常常是外表看着完好,内部已遭遇白蚁侵害。顶上的檩椽,外观看三面无损,拆开上部已经被蛀坏。
  上世纪90年代,三苏祠曾进行过维修,但仅完成了很少部分。而祠堂内的楠木柱子用水泥包裹再上膏灰,石板地面整成水泥三合土地面,还破坏了原有的风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说,在此次维修中,历史遗留问题都要解决。维修时将会把早年的水泥结构全部去掉,恢复原来建筑使用的楠木、柏木和杉木材料。
  记者手记
  修复文物,守护文化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强烈地震,从二王庙到桃坪羌寨,从观音阁到三苏祠,文物的抢救保护一次次呈现在面前。每一次亲历与报道,总有这样的感受:这不仅是一次文物修复的高精尖技术活,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守护。
   这样的感受,在这次采访中更加浓烈。三苏祠开工现场,来了很多市民。他们欣喜着相互转告:“要修了,要修了。”一直未对公众开放的观音阁,迎来了市民的企盼,修复能让古建筑重新焕发青春,就能“活”在百姓间。
  这些炽热的期待,是希望能早日看到文物的风貌。更是一种内心的振奋,修复的是文物,守护的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些蕴涵着弥足珍贵精神价值的文物,是承载我们文化生命的密码,是传承历史文明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