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不等不靠 我们逐梦前行
时间:2013-05-24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陈松 段玉清

  从抢险救人到过渡安置,从恢复生产到重建家园,芦山地震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

  5月20日,雨城雅安,阳光灿烂。

  离“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整整一月。这一天,不断有惊喜传来。

  天全县,震后首个旅游景点恢复重建项目启动,二郎山自然保护区喇叭河景点重展美丽容颜。

  雨城区,震后首个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举行,人潮涌动,一个个让生活回归平静、助推企业发展的岗位吸引眼球。

  宝兴县,震后宝兴中学过渡安置点首场“帐篷婚礼”举办,一对新人携手走进婚姻的神圣殿堂,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近在咫尺。穿越灾难的灾区人,正在弥合伤口,挺直脊梁,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逐梦前行。

  回望刻骨铭心的一个月,从抢险救人到过渡安置,从恢复生产到重建家园,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三自”精神贯穿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灾区群众用坚韧、坚定、坚强,为“不等不靠”写下新的注脚。

  自力更生,重振经济新气象

  “大灾面前,等、靠、要,解决不了企业长远问题,自力更生、自救自强,才是最好的抗震救灾方式!”

  5月13日,来自40多个城市的订货商走进雅安市荥经县附城工业区,参加该县震后首场订货会。

  要尽快恢复生产,就要强化科学决策,重点帮扶,加快企业恢复重建的脚步。

  这其中,要素保障是基础。震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受灾企业急需的煤、电、油、运、气及资金等生产要素。至5月1日,芦山、天全、宝兴3个县几乎所有企业通电通水等得到基本保障。

  政府搭台,让企业在灾后“走出去”,走出的不仅是雅安企业的形象,也是振兴经济的信心。

  5月17日,首次参加深圳文博会的雅安市和深圳市签订市场旅游合作协议,搭建“熊猫城-鹏城”旅游产业合作平台,还推出17个文化产业重点招商项目,芦山根雕、藏茶、荥经砂器、宝兴穆坪砚石等文化产品在文博会上引人关注。“大灾面前,等、靠、要,解决不了企业长远问题,自力更生、自救自强,才是最好的抗震救灾方式!”震后第一时间,四川航空工业川西机器公司喊出了灾区企业的心声。第二天,隆隆的机器声从公司车间传出,重大军品新研项目恢复生产。

  纺织业,占芦山县工业的“半壁江山”。4月29日恢复供电后,青衣江纺织公司立即组织员工检修设备,把因灾受到重创的生产线整修完毕,不到10天时间便恢复生产。龙头企业复产,意味着这个县产业恢复重建起步。“只要我们‘活’过来,就能点亮灾区的希望!”震后1小时30分,雅电集团所属各单位组成的应急抢险小分队从驻地分赴芦山、天全、宝兴重灾区。4月20日晚7时,雅安电网与四川省主网并网运行,点亮了芦山县城安置点。

  截至5月20日,雅安市已有640户受灾工业企业部分或全部生产线恢复生产,占受灾企业户数的50%;其中252户规模以上受灾工业企业已有170户恢复生产,复产比例达到67%。

  自救互助,重建美丽新家园

  “战天难、斗地难,齐心齐力、自救互助就不难。”

  荥经县天凤乡凤槐村安置点挂着一条横幅:“战天难、斗地难,齐心齐力、自救互助就不难”。简单明了的话语,表露灾区群众内心的刚强与质朴。

  大灾袭来,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宝兴县灵关镇钟灵村,村民黄肖被压在三层楼的废墟下,上百村民整整扒了6个小时才将他救出。

  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唯一的进村道路阻断,村民组织起一支300多人的搬运队伍,靠人力将40多吨救灾物资运进孤岛,全村渡过了物资匮乏的难关……

  走出废墟,走出帐篷,到田间、到车间,抓紧生产自救,是受灾群众的一种自觉。

  石棉县先锋藏族乡共和村,王春仙母子从废墟里刨出木料和没有打烂的砖瓦,花了7天时间,搭建起一座木架子房。

  震后不久,芦山县飞仙关镇进入双抢时节,三友村的李游彬一个人、一把镰,硬是把3亩地油菜籽全部收割完毕,“马上就是大春,耽误不得”。

  芦山县仁加乡横溪村,7户有建筑手艺的邻居成立起一支建筑队,为灾后重建提供劳力和技术。

  天全县老场乡白蜡林口东风堰支渠旁,从5月4日起,灌区各村500余名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抢修这条影响“饭碗”的水渠。

  草根智慧、群策群力。群众首创精神在重建家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全县始阳镇乐坝村,政府出策群众互助,就地取材,30平方米的过渡房造价仅1800元,房屋防潮通风。宝兴县五龙乡东风村,为防止水果销售不畅和集中上市导致烂市,大户带散户,土法上马,掘地三尺,覆膜盖草,为枇杷果品找到一个舒适的“休息室”,可延长销售期20天……

  在废墟上重拾希望,在艰难中凝聚力量,灾区群众对美好家园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化为追逐梦想的不竭动力。

  自强不息,重塑灾区精气神

  “地震,震垮的是房屋,震不垮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地震发生后,在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村,村支书杨才俊第一时间把一面鲜红的党旗,插在了抗震救灾现场,并带领受灾群众抗灾自救。

  在这场与灾害的博弈中,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凝聚力量和人心。灾区6万名党员干部佩戴党员徽章、袖章,活跃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地震,震垮的是房屋,震不垮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当地党员干部说。

  在天全县仁义乡永兴村,地震发生后村民舒刚与妻子、儿子组成“党员志愿者小分队”,投入抗震救灾。接着又发动村民组成“志愿大队”,互帮互助。

  在宝兴县城最大的安置点宝兴中学,佩戴着“党员突击队”袖章和“党员志愿者”胸牌的救灾人员随处可见。

  震后不久,“双抢”时节到来,芦山县凤禾乡三友村提灌站被震坏,村党支部成员八方联系,终于赶在插秧前找来配件将提灌站修好。宝兴灵关镇党委组织上百人的党员服务队,下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收割、栽插。

  余震有人吼,隐患有人守。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8名党员组成抢险救灾组,24小时轮班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值班。如果隐患点出现塌方、泥石流,就用4面铜锣及时提醒村民撤离。与此同时,由9名村民组成的警戒小组24小时值班吹哨。村民刘昶说:“他们相当负责,4月30日上午11点过吹了一次,当天晚上出现险情又吹了一次。有他们坚守,我心里很踏实。”

  无论在灾区农村、城市、企业、机关,还是在抢险救灾、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各个阶段,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将灾区群众凝聚在一起,直面灾难,坚强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