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曹家福代表:修路和技术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时间:2012-03-07 来源:法制网

  四川巴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曹家福代表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巴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曹家福此次两会带来的建议都和农民有关,他说,帮农民增收是他心头放不下的期盼。

  四川通江县沙溪镇村民王玉平有四百亩的核桃园,本来应该去年12月就栽下的树苗,十天前才栽下,这可急坏了曹家福,“因为他家的核桃园是我们协会帮助建园的”。

  王玉平的家在偏远的山上,都是小土路,一下雪,根本没法走。“直到元月27号才把树苗拉回家,靠人背上山的。”作为巴中市巴中区果树苗木协会(果药开发研究会)的理事长,曹家福说,协会不仅提供优良品种,还提供技术指导,支持所属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可是道路问题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全国发展还不平衡,山区与平原的差距还很大。来自农村,长在农村的曹家福告诉记者,特别是环境恶劣的边远山区,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还有少部分村里一条规范的泥石路都未修好,一些地方已修的路也只能半通,一到雨雪天,半个月的时间道路都无法通行。

  曹家福给记者摆了一笔经济账:由于地方财力薄弱,本村又无经济来源,路远山高陂陡,修一公里山区水泥路需50多万元,“十二五”后每一公里补助25至35万元,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通村不通组和集中户的现象极为普遍,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曹家福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最主要是改变农村环境,因此他提出“关于大力支持西部贫困边远山区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三类地区农村道路建设补助标准;里程设计要科学合理,由原来的村通要设计通到组和集中户通,连接村与村、社与社之间的断头路;路面设计不低于3.5米,同时要配备安全设施让车道;建立长效的道路养护制度,实行专人专职,道路养护费用要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农村要改变,农民要增收。从事了25年果树研究的曹家福深刻感受到,农民盼望得到高新技术,“给农民提供技术对现代农业非常重要”。

  2010年8月,通江县天宫村一个枇杷专业大户找到曹家福,说自家的枇杷树发黄了,打了农药也不见好,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喊他赶快帮忙给看看。曹家福看过后,判断是由于地里排水不好,水分过重导致树子发黄的,“枇杷大户”的治疗方法根本“不对口”。曹家福立即组织打排水沟,用了部分辅助农药,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由于科普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差,留不住人才”,曹家福说,随着农村深入改革,经营主体不断变化,实际参与劳动者文化水平低,年轻有文化的全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接受能力差。为此,曹家福提出“关于健全完善农村科普体系的建议”。

  他指出,首先要强化职能,科协和科技局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科研院所的成果对接和转化,联系汇集专业人才,加大新技术、新品种,产业新项目引进力度,更好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

  其次要创新科普体系,以县市科技部门为主体,规范农业主管技术部门职能,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或者专业协会,推广到田,落实到人,科普对象以农村专业合作社社员、业主、专业大户为主。

  第三,科普经费要保障,确保科技推广,引种、示范、试验、科研工作经费支出,要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好科普人员的福利待遇。

  第四,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农村建立示范区试基地,进行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鼓励科研人员甚至全民参与科普推广活动,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在资金上要给予扶持,对成效显著的要采用以奖带补的形势给予奖励。  (法制网记者 杨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