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三十周年专题

留下民主和谐的足迹——小金县人大常委会近30年工作亮点撷英

时间:2009-10-26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杨英 刘坤军
  

  1981年5月,小金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近30个年头,县人大常委会就像30岁的青年人,朝气蓬勃。在这个金秋时节,我们欣喜地看到,县人大常委会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已是硕果累累。
  亮点一:精选审议议题
  为县域经济发展支“高招”
  2003年,县委提出“探求一条适合小金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的号召后,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深入基层抓调研,广纳民意提建议,集思广益想办法。
  “小金农村的现状决定了还得在土地上做文章,把现有的苹果、马铃薯等产业做大、做强。”2003年,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小金县人民政府关于农牧业“六大基地”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的情况报告》,并作出相关决议。随后,县人大常委会就县政府关于农牧业“六大基地”建设进展情况,三次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提出了“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快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基地建设,增加投入”等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六大基地”平稳较快发展。
  “招商引资难,对一穷二白的小金更难。要发挥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优势,以满腔的真诚取信于外来商家。”2004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多次对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开展视察,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以后,随着九寨沟天然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小金县宝清果业有限公司、四川豪吉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小金,该县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亮点二:强化跟踪监督
  督促政府管好“钱袋子”
  “小金属于国贫县,因为钱少,所以我们更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几年,县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县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都强调:“要对人民的血汗钱负责”。2008年,县人大常委会针对过去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要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决定从当年起对部门预算编制进行审查批准,督促政府管好“钱袋子”。
  “根据常委会会议要求,我向本次会议作《关于2007年—2008年小金县财政预算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执行情况的报告》……”2009年9月2日,县审计局局长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审计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原来,这是县人大常委会对审计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讨“说法”。据悉,针对审计“屡查屡犯”、“审计年年有,问题时时在”等顽症,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强化依法审计,加大审计问责力度,对审计结果实行跟踪问效、问责,让审计监督更锋利。
  亮点三:夯实民生之基
  点亮百姓幸福“航标灯”
  “为了解决群众困难,哪有想不出的办法。” 2007年,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这一议题,先后深入全县21个乡、34个行政村深入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县政府重点研究该调查报告,限时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271户,住房解困260户,极大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从县城到成都与到汗牛乡的车费相同,群众出行太难!”2000年,县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中了解到三个乡存在出行难问题。“不从丹巴县绕道,就必须修建美汗路,这样可以缩短50公里左右路程。”一项“修建美汗路”的建议形成了。由于县财政捉襟见肘,县人大常委会年年督促政府想办法争取落实。2008年,江西对口援建带来有利契机。美汗路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成为江西对口援建的十大示范工程之一。今年底,三个乡的群众采买年货就可以走“近路”了。
  一个个精选的审议议题里,有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道道民生难题前,是一个个巧妙的破解之法;一项项监督工作的肩上,是神圣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回首县人大常委会近30年走过的足迹,清晰地刻写着“民主、和谐”,像一盏“航标灯”点亮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