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张支铁代表: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造血” 机制

时间:2010-03-10 来源:四川人大网 作者:龚友国 涌泉
  


 

  在全国“两会”上,来自四川的人大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州长张支铁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他的两会重点提案以及凉山州的发展情况。
  张支铁认为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做得非常好,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去年一年的发展情况,展现了一个新兴大国的国家面貌,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他说:“去年一年,是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但是党中央在应对一系列问题上英明果断,成效显著,使得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GDP增长速度。我非常赞同和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
  扶贫需要“造血”机制
  针对今年人大代表的提案,他对记者谈到了他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
  对于扶贫问题,张支铁说:“在对民族偏远地区给予‘输血’支持的同时,更需要中央提供一些新的政策,建立能够自我‘造血’的机制”。
  近年来,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依靠水电、钒钛、钢铁、铜业、烟草等九大优势产业,带动了工农业实现跨越式增长,凉山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实现了“开发一方富裕资源,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保护一方环境”。2008年,在经受了地震以及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凉山州人民政府采取28条措施,以最快速度积极有效应对,组织企业“抱团取暖”,凉山没有一家企业因危机而倒闭,GDP增速达到了15.2%;2009年GDP增速更是达到15.7%,实现了“保增提速、加快发展”,人均GDP增速也高达14.9% 。
  张支铁介绍了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凉山州的发展目标:“今年,凉山州打算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国内生产总值争取突破700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突破80亿;力争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十二五末”GDP总量达到1500亿,争取突破2000亿,真正名副其实地跨越发展成为四川第一方阵,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明星州。”要实现新的目标,张支铁认为,一方面,凉山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上级“输血”;另一方面,凉山也有了一定条件,希望上级能够为凉山的发展“造血”,“造血”就是适当转变政策。
  凉山是一个资源大州,如何在开发中保护资源,造福地方,张支铁认为,应该由央企带头,在资源开发地实行属地化工商注册登记。现在税源在贫困地区,而大部分税收却发生在央企所在大城市,这是不公平的,也与中央倡导的共同发展的民族主题相背离。要想避免出现‘资源拿走、污染留下,财富拿走、贫困留下’的尴尬局面,需要以央企为首的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解决好这个问题。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分配问题,这也是张支铁十分关心的一个议题。他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就是怎样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把蛋糕分好。分配的对象不外乎三家:政府、企业、居民。调整分配就是要向居民倾斜,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什么?分给谁?怎么分?按照什么标准来分配?这都是个机制问题。”
  实行9+3的职业教育模式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张支铁说:“我们凉山真正穷,穷就穷在两点上,硬件是交通,软件是人力素质较低。是交通和人的素质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当地人口的素质,是张支铁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调研,他发现,中央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群众非常拥护,自己送孩子来上学,但是对基础学校的补贴标准仍然偏低。“小学50块钱,中学75块钱的补贴标准远远不够,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这个政策时考虑的是国家和家庭各拿一部分钱出来供孩子上学,但是,如果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吃“低保”的,又能拿得出多少呢?”为此,张支铁建议:提高基础学校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校园,接受更好的教育。
  关于教育,他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后续教育问题。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多数没有谋生经验和技能,为此,张支铁建议:“实行9+3的教育模式,九年义务教育外再进行3年的职业教育。除了考上大学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技能的人,成为能在社会上立足的人,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不能仅用“通车里程”来衡量地区交通建设
  张支铁说,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的交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车里程和覆盖面积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如今随着成昆铁路和川滇国道纵贯全境,凉山也成为了新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张支铁州长认为要解决很多地方的贫困问题,交通这个硬件不能落下。目前的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公路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高速公路和通村通乡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在整个路网建设因为缺少了这一环而显得不完善。当前,大家主要关注的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二三级公路的建设被边缘化了。张支铁打了个比喻:“就像是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管网,污水不能有效地排到管网里,现在的路网就相当于缺少了这一段连接的管网。”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衡量交通建设的主要标准是通车里程。平原地区修路成本要比山区低得多,同样的投资在平原地区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通路里程。在广大山区有众多的贫困乡镇、贫困村组,要实现脱贫致富,就更需要修路,修更多的路。张支铁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公路不是用来参观的,是为人、财、物的高速流动服务的,只讲通车里程,不讲覆盖率,才出现了那么多的乡镇、村组仍然不通公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