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三十周年专题

成长的监督力量——献礼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暨广安市人大常委会成立10年工作纪略

时间:2009-11-30 来源: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龚德军
  

  30年,地方人大常委会伴随改革开放,在民主法治建设的道路上阔步而来,硕果累累,书写了华美篇章。10年,广安市人大常委会承载着广安460多万人民的重托,不辱使命,激情履职,在华美篇章里留下精彩的一页。

  护航创业  浇筑科学发展之基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小平同志言词恳切,犹在耳边。三届人大常委会牢记嘱托,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曾经,水、电价过高、土地难协调,部门服务意识较为淡薄、行政执法不够规范、民营企业融资难等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成为制约广安经济发展的“硬”伤。1999年,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区发展的决定》;2001年,定为“发展环境监督年”,开启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共同监督的新局面,同时,组织测评24个窗口部门的服务情况,跟踪督促49个市级部门落实决定情况。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接过“接力棒”,把监督范围从广安城区扩大到全市,把监督内容从治理“三乱”扩展到全方位的软环境治理。2005年4—5月,明查暗访47户企业,调查37个职能部门,督促查处涉案事件3件,处理涉案人员4人。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继续扛起监督大旗,追踪回访调查,并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整改措施,巩固优化成果……。
  强力监督赢得环境大改观,环境优化吸引“凤”飞来。本土企业焕发生机,外来企业大显活力。仅2009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05.8亿元,全市新签约引进项目483个,到位资金150.96亿元,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三大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广安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围绕发展大局,问计于民,外地取经。三届市人大常委会走进工矿企业,穿行田间地头,探访科研院校,外出学习考察,信心百倍,步履匆匆,足迹深深!
  “新兴城市,必须加快城市建设,以经营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对那些改革不够彻底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要真正明晰产权,彻底转变职工身份,尽快实现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要突出重点,努力培育有前景的成长型企业,抓好骨干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继续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
  “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兼顾环境和资源保护,留得广安的青山绿水也是政绩”。
  ……
  10年,关于发展的62个决议决定, 145个审议意见,饱含大量来自发展前沿的声音,汇集各方智慧的锦囊妙计,源源不断地注入科学发展的主流。
  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产生以来,围绕市委决策实施和全市工作大局,相继依法作出关于工业经济运行,全市服务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等决议和审议意见,及时将“三次创业”的各项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在日常监督中,转变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越来越多的显示了市人大常委会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浇筑科学发展基础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关注民生  彰显权为民用之念

  走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一楼大厅,一行清晰的红色烫金大字印入眼帘:“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还权于民,为民鼓与呼,植根于每一位人大工作者的心中。心存感激会感恩,一届接一届人大常委会延续着这光荣的传统,将权力的“阳光”洒向460多万广安人民。
  2004年11月5日,家住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李林英大娘终于拿到了10年来梦寐以求的两个证件——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作为万余户居民户的代表,她带领13户居民到人大登门道谢。
  1993年,由于刚刚建立广安地区,采取“先发展,后规范”的宽松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致使城区内万余户居民的“两证”办理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市民担心产权,一封封请求人大监督解决的信件雪片般飞来,把焦急和信任的眼光投向了市人大常委会。
  人民所盼,就是人大所办。市人大常委会没有含糊,从2001年开始,便将“无证房”遗留问题纳入监督视线。为了市民的利益,人大常委会跟踪办理,跨越2届,历时4年,先后举行4次常委会会议专题审议办理进展报告,作出2个审议意见,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15次,专题调研11次,监督从不懈怠。市政府主动接受监督,正确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艰难的调查清理工作。当市政府将办理两证的公告公布后,市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扭住问题跟踪监督是人大常委会一贯坚持的作风。近10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对广安区郑山乡的兰某人身伤害赔偿案,武胜县中心镇社会治安重点整治案,邻水县个体工商户包安成上访7年之久的行政赔偿案等重大影响个案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意大于天,民权重于山。 10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突出民生监督主题,倾听民声,反应民意,维护民权,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卫生安全,就业促进与劳动保障,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学生教育等问题列入监督议题,共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80余项,开展执法检查50多部,组织代表视察80余次,受理并督办群众来信来访25500多件次
  怀揣百姓衣食住行,时刻牵挂群众冷暖。数字见证为民的朴实情怀,诠释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坚定理念。

  强基固本  增添民主监督之力

  没有过人的智慧和天生的禀赋,年轻的广安市人大常委会一步一个脚印的接受成长的洗礼,增添民主监督的底气和力量。
 学习常态化。每周星期五为机关的政治学习日,每次执法检查前学法、常委会会议举行前听取专题讲座,每年一次全市人大主任学习会……10年,就这样坚持。许多新到人大工作的同志由衷的发出感慨:“人大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清闲”,“人大绝不是二线,有为才有位”。
  调研深入化。“西部大开发,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三次创业”,人大怎么办,广安怎么办?”,每一项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理论创新,都要深入讨论,形成共识,明确方向。如何提高人大监督实效、如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届市人大常委会大兴调研之风,10年,形成300多篇调研报告,约80篇调研报告被全国、省人大常委会,市委转发。
  工作激情化。“要有想头、有奔头,踏踏实实、干事创业才是硬道理。”在人大工作的年轻同志感同身受。老同志工作热情不减,年轻同志奋勇争先,敢于比作风、比贡献、比业绩。”市人大常委机关充满了自信与活力。特别是市第三届人大成立以来,机关搭平台,建载体 ,练精兵,聚合力,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成功举办全市首届人大系统运动会,100多名运动员参与10个项目的角逐;市县两级人大元旦同庆,80多名人大工作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引吭高歌:“团结就是力量!” “有凝聚力、有战斗力、充满激情、风清气正”,正是年轻的广安市人大常委会的真实写照。

  开拓创新,寻找增强实效之匙
 
  “法律有规定的,我们按规定办,法律没有规定的,我们要从利于工作开展,利于经济发展,利于社会稳定,利于维护民权的角度出发,勇于开拓创新,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市人大常委会不断解放思想,探索前进。

  1999年对拟任命人员法律资格考试,汇报任职工作打算,报送年度工作总结。2004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介入拟任命人员考察,在人事任免工作上大胆实践,尚属全省首创。

  2002年,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把8名公民请进“议政堂”并对旁听公民的建议予以回复落实,监督更加公开,在全省开启先河。

  作为全国6个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地区之一的广安,历经6年艰辛探索、创新,成功探索出“广安模式”,走在全国试点市州的前列,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肯定。

  2004年4月,创新监督方式,率先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纷纷效仿。
  2005年,探索性的开展庭审监督,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旁听了法院庭审活动,并以庭审程序公正为重点对庭审工作进行了评议。
  2006年,探索将人大信访融入人大监督之中,开展人大信访综合分析工作,首次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进行专题分析,获得省人大信访办领导的高度评价,盛赞是全国人大系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题分析报告。
  2009年,修订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无故缺席2次常委会,请辞职!将监督议题列为清单,通报“一府两院”早准备;审议前发放“书面审议卡”;向社会公开“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测评结果……
  从常委会监督议题的确定到常委会会前的调查,从常委会监督工作到常委会自身建设,从常委会会议审议到会后跟踪督办。每一步跨越,每一次探索,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透露出创新的勇气。
  届届相继,步步提升。回顾10年光辉历程,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不断开拓中发展,不断创新中提高,不断总结中完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年轻的广安市人大常委会10年来的履职点滴展现的是生机与活力,信心与勇气,折射出风华正茂的地方人大常委会30年来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将与全国其他地方人大常委会一道,在民主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印上更加坚实的足迹,散发更加无穷的力量!

------分隔线----------------------------